一些家長認為,挫折教育就是批評、罰站、不給吃飯、與孩子對著干、讓孩子服輸?shù)?,其實這是一種誤區(qū)。挫折教育應該是抗挫折教育:使孩子有勇氣面對困難,有機智應付困境和有能力解決難題。挫折教育要根據(jù)孩子的性格特征,有的放矢地進行,決不是苛刻的批評、大聲的謾罵和嚴厲地責打或者與孩子對著干。
1、要激勵孩子的自信心,讓他對自己做的事情有堅定的信心。在日常生活中,有意識地讓孩子學會自己照顧自己,像自己穿衣、刷牙、洗臉、吃飯、收拾玩具、整理房間等等,孩子力所能及的事盡量讓孩子去做。別小看這些零碎的小事,孩子就是在親自動手去做的過程中學會了自理,增強了自信心。但有些父母,凡事親自過問,結果造成了孩子自理能力差,缺乏自信心。
2、要鍛煉孩子的頑強毅力,使他敢于面對困難。一提到要磨練孩子的意志,有的家長就認為要帶孩子去探險。有條件的當然可以這么做,其實足不出戶同樣可以訓練孩子的吃苦精神。比如,幼兒剛學走路時,父母可以引導他邁步,并向前挪動;如果孩子摔倒了,讓他爬起來繼續(xù)走,通過反復訓練,孩子很快就能自己行走。這樣的孩子長大后,毅力會比較堅強。反之,父母怕孩子摔跤,不敢讓孩子邁步,孩子長大后往往意志薄弱,遇到困難的時候,一籌莫展。
3、要增強孩子的社交能力,克服孩子害羞膽怯的心理。父母要有意識地領孩子到公共場所與其他孩子一起玩耍。開始交往時孩子會感到不好意思,怕與別的孩子接觸。父母要鼓勵孩子參與其中,能找熟人的孩子,或者父母先與其他孩子交談,營造一種輕松的氛圍,從而減輕孩子心理上的壓力。當孩子因為不懂伙伴的游戲規(guī)則而產生交往困難時,父母要及時幫助,有的父母對孩子說“不會玩就別玩”,這無形中增加了孩子的交往挫折感,會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。
4、要培養(yǎng)孩子的適應能力,使其無論在什么處境中都能生存。父母有責任訓練孩子的生存適應能力。孩子吃飯?zhí)羰呈峭ú?,究其根源,都的父母寵壞的。一方面父母可以通過講故事來開導孩子什么飯都吃,另一方面還可以領孩子到山村去體會那里孩子的生活,或者帶孩子到野外郊游,盡量帶一些普通食物,目的使孩子懂得在艱苦的環(huán)境中普通食物也可以充饑,從而讓人生存下來。訓練有素的孩子比只知道享受的孩子適應能力強,長大之后,遇到同樣的困難時,一個會勇敢面對,而另一個只會逃避退縮。